9月23日,应急管理大学(筹)原副校长刘春平、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振海、应急技术与管理系系主任刘京会、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荣晶晶来我校开展调研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徐海波、副院长顾湘、院长助理王金虎、应急管理系系主任郭翔及教师代表杨春玉参加了此次交流会。会议由徐海波主持。
交流会现场
会议伊始,顾湘代表学院向应急管理大学(筹)一行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概况与核心优势。她指出,学院始终立足气象防灾减灾这一核心领域,现已构建起 “本科 - 硕士 - 博士”一体化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育人格局。在专业设置上,学院开设安全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应急管理等核心专业,并创新性推出实验班与双学位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满足应急管理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她还分享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与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应急管理场景实践机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院还积极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开展系列讲座与工作坊,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在校企合作实践方面,学院与多家知名应急管理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平台。
刘春平充分肯定了应急管理学院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他强调导师在学生学术指导和科研训练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指出学院通过每周固定时间答疑、深度参与学科竞赛指导等具体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素养。同时,他肯定了学院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他提到,学院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真实场景实践,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这种模式值得其他高校借鉴与推广。同时,他对学院与应急管理企业建立的深度合作关系表示赞赏,认为这不仅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更为学生搭建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桥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这些措施对学院科研氛围的积极塑造作用,以及在科研项目申请上的突出表现,彰显了导师制与学院整体科研生态的良性互动。
周振海指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当前存在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实体平台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等共性问题。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学科专业设置与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多层次人才培养渠道不够畅通,需着力健全人才录用机制并构建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同时,要重点推进国家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在应急管理教育领域的实施应用,充分考量学生跨学科背景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切实拓宽就业渠道以适应生源结构优化需求。此外,他对我院青年教师团队在课程体系创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及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些实践探索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科发展动能增强,他希望两院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在青年教师培养、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互动,共同推动应急管理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突破,为培养更多适应应急管理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随后,双方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重点工作开展深入研讨,并在学科交叉融合及合作交流机制建设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双方一致指出,应急管理领域亟需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学科背景多元化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下一步要聚焦主攻方向,破除学科壁垒,重点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切实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应急管理大学(筹)一行还参观了学院实验室和学校校史馆,对学院硬件设施与学科特色给予高度评价。通过校史馆一幅幅珍贵史料、一段段生动影像,深入了解了学校六十余载深耕气象领域、特色育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始终坚守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防灾减灾事业的使命担当,对学校的办学底蕴与办学特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观应急决策指挥与舆情应对模拟实验室
参观校史馆
此次应急管理大学(筹)与我院的调研交流,是两校在应急管理教育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研讨,双方明确了协同发展的方向,为构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新动力。未来,双方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协作,共同为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贡献力量。